一、课题申报的五个经验 1、选定一个领域专注持续研究 很多年轻学者可能不太关注这一点——我们得有自己的研究领域。若是翻看课题申报书的研究领域部分,就会发现大家填的很不一样,有些人今天申报这个领域,明天申报那个领域,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研究领域。这样一来,其实在任何领域里面都很难有自己的积累,也没法让对应领域的学者认识自己。所以我觉得大家做研究还是得坚持,要相信自己。当然,这就需要你选定一个领域并且确定该领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。 比如我2004年读博,2005年便开始研究“校外补习”问题,那时国内乃至国际都很少有人研究这一问题,但我觉得很好玩、很有意思。后来,校外培训问题在中国越发普遍,我意识到该问题确实值得研究,所以便一直持续研究,到现在将近20年也没有放弃。大家如果选定一个领域,并且在该领域已有些研究基础,就不要轻易放弃,因为你已经有优势了。凭这些优势再去申报课题的话,你会比别人更有竞争力。 2、研究方法最好有实证 接下来是研究方法的问题。现在研究方法非常多元化,在教育领域里面也是如此,各种研究方法非常丰富。但是我发现在国内教育领域里,实证研究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趋势。比如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众多大学举办了“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”,越来越多的期刊都更倾向于发表实证类的教育论文。项目课题也是一样,所以我建议大家在申报课题时,最好还是能够涉及实证方法。 完全依靠逻辑思辨做研究,目前来说已经不是很吃香了。要是倒退十几二十年,可能仅用思辨来研究教育,这样操作没什么问题,但现在的话,除非你是“大家”,是非常知名的教授,不然仅凭思辨是很难让他人信服的。再就是除了一些特殊的领域,比如教育史、教育哲学类的研究就可能没法太实证化,其他大部分研究其实都是可以使用实证方法的。当然这个实证方法它也不一定非得是定量的,也可以是案例研究或者访谈等。实证研究是一种范式,范式下面有很多种方法。 3、学习借鉴立项的课题申请书 如果申报课题老不中,就一定要懂得反思。一次不中可能还有运气的成分,但如果两三次都不中,肯定哪里还是存在问题的,比方说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。建议大家去借鉴已经立项的、别人成功申报的课题申报书。当然,前提是别人愿意给你,有些学者不太愿意给别人看自己成功立项的课题申报书。如果有人愿意给你,我倒觉得你可以拿来比较学习,看看别人的立项申报是如何写作的,多看几份。虽然或许有偶然的成分,但是如果你多拿几份来看的话,肯定还是能够发现一些必然规律的。这些申请为什么能够被立项,肯定有其原因。 4、课题申请应由低到高、由小到大 建议各位年轻学者在课题申报时,不要想着“一口吃成个胖子”,直接奔着重点去。可以按照由低到高、由小到大的原则来申请。目前,课题申报有国家级、省部级、厅局级,还有一些市级的。我们可以从低级别开始申报起,比如若是很难申报国家级课题,就先从省部级开始,或是从厅局级的开始,再就是从青年项目开始。一般来说,申报青年项目的话,你的竞争对手的条件都和你差不多,大家都是青年学者。如果你去申报面上项目,或者重点项目,那就有可能要和知名专家竞争,学术积累不同,你的竞争力肯定要比他们小。所以还不如与你差不多条件的学者去竞争。 5、认真对待课题结题 最后一点,就是课题申报成功后,要认真去完成。有些学者在申报环节非常认真,但申报成功后就只想着尽快结题,去申报新的。不过,现在很多课题申报都有限项的规定,比如国自科与社科是不能够同时立项的,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课题,有时候也不能同教育部人文社科的课题同时立项。还有的时候,国家的课题与一些省课题也是如此。这就是在申报环节限制你,不让你同时搞那么多课题。所以,我们申请到了课题就要认真做,争取结题时取得“良好”,如果能够获得“优秀”当然更好。一般来说,项目结题结果比较好,本身对未来的申报会有一定的积极帮助,如果结题情况不好,也可能会影响到你后面的申报。 二、课题申报书的八个内容模块 课题申请书的写作,应该说是课题申报里面非常重要,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。国家社科基金、国家自科基金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以及各个省基金,其课题申报书的模板虽然存在区别,但也会有相同的地方。以下提到的这八个方面,应该是很多申报书都会涉及到的内容。 1、选题依据 选题依据,就是解释清楚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。各类课题申报书基本都会设有这一部分,虽然有的时候不叫“选题依据”,而将其叫作“问题的提出”或别的什么,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。这一部分会要求申报人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,进行学术史的梳理,而后呈现研究动态,以及本课题相对已有研究的独特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。实际上,你在这部分的主要任务有两个:一个是要做文献综述,另一个就是要指出你的研究价值。 2、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部分是要重点写作的,主要包括你的课题的研究对象、总体框架、重点难点,主要目标等。 3、思路方法 思路方法部分,主要包括你的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,你所使用的具体的研究方法、研究计划,还有可行性等。 4、创新点 创新点,主要涉及你的课题在学术思想、学术观点、研究方法方面等方面的特色与创新。有的时候,我觉得“特色”与“创新”还是有区别的,“特色”主要指你的研究所具有的特点,这个“特点”有的时候不一定是“创新”,但它可以成为你的“特色”。 比如说我具有非常好的研究基础,这就是我的研究特色。我曾经在写作国家社科的重点项目的申报书时,就明确表示——我的特色就是具有非常良好的研究基础,我已研究“课外补习”十余年,围绕“课外补习”产出了七八十篇论文,这就是我的特色。那你说这能算作创新吗?似乎很难这样说,但该特色确实是实打实存在的。所以我觉得特色与创新还是不一样的,当然重点在于你怎么样能够凸显出自己的特色。创新点当然是必须要写的一个部分,各位评委专家都会“拿着放大镜”对其仔细审阅。所以大家在写创新点的时候,一定要仔细思考,保证所写的创新点能够经得起推敲,要把创新点写实。你首先要能够说服你自己,若是连自己都说服不了,谈何说服别人。 5、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部分,就是明确你的课题成果会有哪些形式,以及你的使用去向,预期的社会效益。一般来说,我们的成果形式无非就是研究报告、期刊论文、专著,还有一些课题的管理单位会要求提交“成果要报”。 6、研究基础 研究基础,就是要呈现出课题负责人、你所在的团队、课题组成员过去在相关领域里的研究成果,以及核心观点。 7、参考文献 有些课题申报书会要求你列出开展本课题的主要参考文献。一般会标注限制,比如最多不超过20条等。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认真对待这一部分的,有的人可能会质疑说:“不就是列几十条参考文献吗?”但是实际上,这就属于“内行看门道,外行看热闹”,作为某一领域的专家,我一看你列出的参考文献,其实就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处在一个什么水平。 参考文献的质量,其实影响着你这篇课题申报书的质量,能否找到所在领域里面最有代表性的20条参考文献,而不是随随便便放上凑数,这还是挺重要的一点,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。 8、研究团队 研究团队部分,主要是介绍课题组主要成员姓名、年龄、专业职务、研究专长、学历、学位、工作单位等,要把这些信息列出来。 期刊征稿网Tag: |